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以实绩实效为发展大局作出泰州贡献
信息来源:泰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06-17 10:23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钱兰 宗禾

发展的号角催人奋进,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

6月12日,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部署。

如何深入理解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如何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对照全会明确的“任务书”“施工图”,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方向一致、思想统一: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坚持干字当头,对标全会明确的任务一项一项细化落实举措,以更强担当、更实举措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泰州贡献。

加快“科产深融”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全会提出,要自觉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通各种堵点卡点,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近年来,市工信局围绕“8+13+X”产业链群体系,落实重点产业链培育提升行动方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国医药城生物医药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国家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市工信局局长刘江明表示,将坚持高水平创新引领,制定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助力产业向高端攀升。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实施创新载体赋能产业链行动,贯通“自主创新-中试熟化-生产基地”的产业化链条,全领域输出创新资源。支持高技术协同攻关,加大对“三首两新”的推广扶持力度,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兴化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薛超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正积极构建‘科技、资本、场景、政策’四位一体发展新范式,激活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离岸科技孵化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效能,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同时,出台健康食品产业系列扶持政策,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最佳土壤,加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泰兴市科技局局长奚海燕表示,在鼓励企业创新方面,泰兴一直不遗余力。联合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设立首期1500万元的企业科技攻关引导资金池,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接下来,该市将着力发挥财政引导资金作用,最大程度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通过发挥企业在产业细分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深化改革开放

积蓄向前发展更大推动力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全会提出,泰州要不断提高经济在全省的占比和贡献,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除障碍、增动能。

在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张汉刚看来,处理好“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三大关系,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市场监管部门将坚持以打造“到泰州、泰周到”营商环境品牌为目标,常态化推进“你点我办”“千企专服”“市民议市”等政企沟通机制,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查一次”“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推进“互联网+监管”“入企扫码”等工作机制,持续为经营主体解难题、降成本、去门槛、减负担。

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泰州海关关长孙国防表示,将强化载体建设、政策供给、产业支持、信息支撑,倾力服务“大海新晨”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码头对外开放,指导海陵港建设海关监管作业区,帮助兴化港积极开展进出口业务,畅通泰州综保区内贸外贸双循环,吸引优质企业加速集聚。

姜堰区商务局局长纪小斌表示,将全力稳外贸,支持企业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实施“跨境电商+产业带”赋能行动,积极上争推动更多优质企业成为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会员单位,培育壮大外贸新增长点。高标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在外资基金上不断突破,实现“基金带项目、项目聚产业”的良性循环,积极打造“产业强链、资本赋能”的开放型生态。

落实国家战略

加快融入上海融入苏南

找准泰州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有更大的担当。

全会提出,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两大“家门口”的战略机遇,在全面融入上海、全力融入苏南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高港区区长丁志强表示,作为泰州融入上海、融入苏南的“桥头堡”,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将自觉把自身发展放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考量,借助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高铁等国家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的东风,加强与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在产业耦合、创新协同、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协作,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汇聚,更好提升发展热度和经济活力,努力成为泰州“双向开放”的重要支点,加快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中国药城”。

6月13日,扬子江港务绿色智慧升级改造工程项目签约仪式举行,为靖江港加快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推进“港产城融合”“港航贸联动”注入强劲动力。靖江市发改委主任徐啸宇表示,将紧抓泰州入选国家级港口型枢纽城市契机,加快跨江型枢纽和港口型枢纽建设,打造长三角高能级枢纽城市。深化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省产研院等对接合作,主动承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创圈创新布局,打响“长江左岸产创融合示范带”品牌。

赴无锡考察绿色航运产业、到常州考察智能制造……连日来,泰兴市虹桥工业园密集“出击”苏南、精准“点穴”招商。“常泰长江大桥通车,将为虹桥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泰兴市虹桥镇党委书记、虹桥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肖强华表示,将充分发挥“桥港”资源优势,加快融入上海、融入苏南,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态势,持续攻坚重大项目、发力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高效汇聚产业、科技、金融等要素资源,勇当跨江争雄排头兵。

促进共同富裕

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全会提出,要实施“八大行动”,在促进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我们要聚力加强镇村建设,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市住建局党组书记蒋向荣表示,将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载体传承乡村历史文脉,以现代宜居农房试点为契机提升农民居住品质,以乡镇污水治理为重点改善镇村人居环境,全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市文广旅局局长周焕祥表示,将聚焦农文体旅深度融合,狠抓特色资源转化。激活水韵融合优势,大力培育农文旅、文体旅、文商旅融合新业态,推广“跟着‘苏超’来泰州”“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电影看泰州”“跟着书本游泰州”等模式,拓展微度假、慢休闲、烟火气、夜经济等“文旅+”新场景。做亮早茶惠享品牌,落实“做足特色”“促进消费”要求,大力推动“泰州早茶”进景区、上高铁、拓连锁,打造“早茶+景点”“早茶+非遗”融合体验场景,以早茶文化热力带动消费、温暖民心。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姜堰区人社局局长王晖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始终把稳就业保民生作为核心工作,持续擦亮“姜好就业”服务品牌。深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聚焦重点群体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推行“育苗式”创业扶持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紧扣产业升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以精准化用工对接为抓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民生动能。

全面从严治党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壮阔的征程,需要领航的力量。全会指出,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持续释放全面从严治党综合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近年来,医药高新区纪检监察工委(高港区纪委监委)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护航发展,保障民生。医药高新区党工委委员、高港区委常委、区纪(工)委书记顾宝林表示,将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在纠治“四风”上较真,在惩治“腐败”上较真,坚决消除发展道路上的“风险隐患”,切实减轻阻碍发展的“沉重包袱”,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当好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监督员”和作风建设的“护林员”。

“全会提出要紧扣‘3个三’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为我们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既指方向、又明路径。”海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施康振说,将持续鲜明“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实干者实惠”选人用人导向,深化“在单位看表现、在现场探实情、在坊间听口碑”一线考察评价机制,大力使用实绩成果“优”、攻坚克难“行”、群众评价“好”的干部,营造“干字当头、冲字当先”的浓厚氛围,让肯干的“唱主角”,让善干的“挑大梁”,让干成的“受褒奖”。

姜堰区溱潼镇党委书记、农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宋华卿表示,将持续实施干部培养“青蓝工程”,紧扣擦亮溱潼“水”“文”金名片,系统构建“学习+实践+制度”培养链,推动年轻干部在重大项目建设、特色IP打造、古镇活态保护等主战场经风雨、壮筋骨,以干部队伍的创新锐气、专业素养、实干作风,点燃农文旅融合新爆点,让千年水韵焕发时代光彩,为打造活力城市贡献溱潼力量。

原文链接:http://sz.tznews.cn/tzrb/pc/col/202506/16/content_29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