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的父亲调任乡办砖瓦厂厂长,十里八乡仅此一家。在当时人们眼中,这个岗位是“香饽饽”。父亲在任期间,很多人找过他,想进砖瓦厂。有时候,深更半夜都有人提着烟酒、鸡蛋、鱼肉上门,但无一例外,都被父亲一口拒绝。家里人都觉得,父亲有些不近人情。父亲说,走路要绕“坑”,不然会摔跤。
记得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一天,我和母亲正吃着晚饭,从门外进来一个陌生人。他也不打招呼,只是“嘿嘿”朝我们笑了两声,随后放下一只皮鞋盒子扭头就走。天黑灯昏,这人长什么模样,我和母亲都没看得清楚。
母亲赶忙丢下碗筷去追,但没能追上,只好在身后大声喊:“你是哪个庄上的,叫什么名字?”那人一路快跑,头也不回地答道:“老书记知道的……”
父亲在村里当了近20年的村支书,大家都称他为“老书记”。即便后来到砖瓦厂当厂长,大家还是习惯叫他“老书记”。
夜里,父亲从厂里回来,看到八仙桌上放着一双新皮鞋,把已经熟睡的我们全部叫起来。母亲将情况告诉他。父亲脸色一沉:“不是早就和你们说过了吗?不许收别人的东西,咋就不听呢?”母亲也很委屈:“他跑得那么快,我咋追得上,只好等你回来再说……”
父亲不再作声,坐在长凳上,点上一支烟。烟将要抽完时,父亲才缓缓抬起头自言自语道:“到底是谁送的呢?我印象中没这个人啊,肯定不是本村的……”突然,父亲一拍大腿,大声说:“我晓得嘎,是隔壁村的保林,没错,肯定是他!”原来,前几天保林通过熟人找到父亲,想进砖瓦厂,还带了两只土鸡。父亲告诉他,过段时间,厂里要招收一批工人,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报名,但要通过技术考核。
“我都和他说过了,要走公开正当的程序,他还来这一套。”父亲气咻咻地将烟头丢在地上,旋着脚尖踩灭,说马上就去找他,退回皮鞋。
父亲回家之前,我偷偷打开过鞋盒,皮鞋亮铮铮的,款式很好看;比了一下脚,大小差不多。那个年代,大家都穿黄胶鞋、土布鞋,甚至草鞋。皮鞋不多见,一般人买不起,算得上是“奢侈品”。谁要有一双皮鞋,那是很神气的。眼见父亲要将皮鞋退回,我胆气一壮,说:“爸,能不能留下这双皮鞋……”
父亲双眼一瞪,语气严厉训斥我:“就是双金鞋,我们也不能要。穿啥鞋走啥路,你要是穿了这双皮鞋,就会走邪路……”当时,我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穿上这双漂亮的皮鞋,喜欢都来不及,咋还会走上邪路呢?但见父亲上了火,也不敢多说。
天空飘起零星雨点,母亲说,黑灯瞎火的,深一脚浅一脚,明天再去送不迟。父亲忙不迭地摇手:“不行,不行,现在就去,时间长了说不清。”
父亲穿好雨衣,换上套鞋,用黄油纸包好皮鞋盒,放入雨衣内,在腋下夹紧,然后拿只手电筒,出了门……父亲什么时候回来的,我不知道。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到了保林家,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通。可是,保林指天发誓,说皮鞋不是他送的……父亲半夜才回来,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只是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起床了,把皮鞋交到了乡里。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县里来人找父亲谈话,说有人写举报信,反映他收了一双高档皮鞋。真相当然很清楚,乡里出面证明了。一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知道了举报者是个邻乡人,这个人曾多次托关系找我父亲,想进厂,都被我父亲回绝了,因此心怀怨愤,挖了一个“坑”。
后来,这个人通过招工考核进了砖瓦厂……父亲去世时,这个人专程上门,在我父亲的遗像前,跪倒磕头,泣不成声。
1984年,家里翻建房屋。根据规定,砖瓦厂内部职工买砖瓦,可以向乡里申请,享受七折优惠。可父亲没有申请,全部按照市价,购买了砖瓦。直到2008年,父亲去世前,他还完整保存着那些票据。
长大之后,我也终于明白,“穿啥鞋走啥路”这句话蕴藏的人生道理。